山西股票配资-杠杆炒股网站的运作方式-【东方资本】,最近几天大盘走势,股票加杠杆需要什么条件,合约交易和杠杆交易的区别

媒體聚焦·河北日報 | 一部手機,裝著田間大小事

2025-09-30

日前,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繁育田里,技術人員進行玉米“一噴多促”作業。本報記者 郝東偉攝


□本報記者 郝東偉


9月25日,位于寧晉縣的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繁育田里,一排排粗壯的玉米稈整齊排列,沉甸甸的玉米棒籽粒飽滿,即將迎來收獲。

河北大曹莊農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站長張文杰打開手機,點擊綠谷惠農云App,實時查看田間的溫度、濕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

一部手機,裝著田間大小事。張文杰通過手機里安裝的綠谷惠農云App,把試驗站的500畝繁育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起飛!”隨著螺旋槳轉動,一架多光譜無人機緩緩升空。在田壟邊,技術人員熟練地操作無人機對玉米地進行智慧巡檢。

“以前巡田全靠雙腳,地中間情況還看不清,現在無人機裝上多光譜相機在空中把脈,將每個角落的情況都精準捕捉。”張文杰說,傳統的巡檢,一般是在地里抽查幾個點位,很難做到全覆蓋。現在有了多光譜無人機,不僅覆蓋范圍廣,還精準高效,玉米生長期哪怕有一株病株,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與之前相比,無人機巡檢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巡檢結果通過平臺的AI算法深度分析,還能很快生成農田“健康地圖”和管理措施建議,讓種地從憑經驗變成看數據。

張文杰口中所說的平臺,是他們引進應用的綠谷惠農智腦AI大模型平臺。該平臺由河北綠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河北省數字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和石家莊學院等產學研單位共同完成,是國內首個覆蓋耕、種、管、收全鏈條的綠谷智慧農場平臺。

河北綠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經理駱晚俠介紹,惠農智腦AI大模型平臺實現國產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部署,融合“天空地人機”全域感知與多模態交互,一鍵解鎖高效AI生產力。

“平臺可以實現農作物的精準種植,AI能夠秒級分析土壤、氣象數據,生成最優種植方案。”駱晚俠說,這有助于農民根據實際的土壤條件和氣象變化,選擇最合適的作物品種、種植時間和種植密度等,作物可實現增產10%以上。

俗話說,糧食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無收在于水。在試驗站,一個人,一部手機,玉米灌溉施肥就能輕松搞定。

“一鍵輕觸,閥門就能打開,讓玉米‘吃飽喝足’,智慧灌溉已成為好幫手。”張文杰打開手機向記者演示,“你看,通過手機App發出指令,一鍵啟動,田里的玉米就能得到精準灌溉。”

節水灌溉是農業節水的重要抓手。綠谷惠農智腦AI大模型平臺通過動態分析田間水分狀況,可實時預測干旱或澇災風險,并提供精準灌溉建議,使灌溉管理從“憑經驗澆水”轉變為科學灌溉,有效避免了水資源浪費和因水分管理不當導致的產量損失。

“地里墑情怎么樣,該不該澆、該澆多少,過去靠經驗,現在有了智慧灌溉系統,全部由AI說了算。”張文杰說,水肥一體化讓水肥都用到了刀刃上,相比傳統灌溉施肥,畝均節水30%以上,節肥10%至15%,同時可減少土壤板結,改善根系微環境,促進增產增收。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病蟲害防治往往是“見蟲施藥”,農戶憑經驗判斷施藥時機和用量,不僅容易造成農藥濫用,還常因錯過最佳防控期導致減產。

在試驗站繁育田里,一款智能蟲情測報燈將被誘捕的害蟲數據轉化為預警信息——這份“蟲害預報”會準時推送到張文杰手機上,提醒他們提前防治。

“往年得人跑地里去調查蟲情發生情況,一不小心錯過幾天,蟲害可能就大爆發了。”張文杰滑動著手機里的蟲情監測信息,屏幕上二點委夜蛾、暗黑鰓金龜等害蟲的捕獲數量及發生趨勢一目了然。

“這款智能蟲情測報燈的核心優勢,在于誘蟲+拍照+AI識別的一體化設計。”駱晚俠介紹,它首先通過誘蟲光源吸引害蟲,害蟲落入指定區域后,設備會自動拍照,然后內置的AI識別模塊會立即對照片中的害蟲進行分析,同時統計數量,并將結果實時上傳至平臺,讓防治從“被動滅蟲”變成“主動設防”。

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降低了信息獲取門檻,成為眾多農戶的“趁手兵器”。

寧晉縣科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義龍今年種植了2000畝玉米,按照玉米單產提升技術方案,采用的是寬窄行種植+微噴帶的種植管理模式。

柳義龍說,合作社建立了農作物病蟲監測站,可隨時監測農田苗情、墑情、病情、蟲情,不僅預報準還及時,相當于為他們種地提供了千里眼。

“平臺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坐診醫生,可為農技人員和農戶提供全天候AI問診,及時解決全產業鏈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駱晚俠說,目前,綠谷惠農智腦AI大模型平臺已經在我省多個示范園區成功落地,服務面積超過30萬畝,未來將推廣到全國主要農業產區,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

田間作業離不開農具,而AI“新農具”正為傳統農業帶來變革。我省已支持寧晉縣、石家莊市欒城區等81個縣(市、區)開展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建設,加強智慧大田、智慧設施農業、智慧畜牧和智慧水產等應用集成。